“苏超”是如何将“散装江苏”升级为文化认同的?

江苏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的成功出圈既是一次全民体育盛事,更是以“梗”为载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深度对话。13座城市参与的狂欢中,历史被转化成幽默符号,地域竞争被消解为互动游戏,赛事被解构为参与式庆典,打破传统“对抗—收编”二元框架,建立起“双向互动—共生发展”新范式。

解析“梗”文化可以窥见其独特价值:连接精英与草根表达,化解地域差异、凝聚文化共识,在平衡商业价值与情感共鸣中,重塑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互动生态。

历史的祛魅与重构:“梗”作为文化转译的弹性中介

亚文化符号创造性生成是“梗”文化的起点,主流文化对这些符号的包容性吸收,构成双向互动的第一重维度。

福柯认为,历史是通过话语实践不断被重构的叙事。徐州与宿迁“楚汉争霸2.0”系列“梗”正是将历史典故与足球竞技绑定,实现历史叙事的当代转化,完成人物特质、历史场景与价值观的三重“对位”:刘邦的“谋略”化作徐州队短传渗透战术,生出“刘邦踢中场,项羽打前锋”的梗;项羽的“勇武”对应宿迁队高举高打的风格,“力拔球门兮”成了助威标语。这种将权力博弈转为足球竞争的方式,让抽象地域认同成了可感的竞技符号。有up主还把“乌江自刎”改成“点球大战失利”的喜剧片段,这种亚文化话语解构让历史从“教科书的厚重”变“日常生活的轻松”,激活了记忆的当代性。

饮食文化的“梗”体现日常生活美学的竞技化转译。“文化资本” 理论揭示,饮食是地域文化资本的重要形态。扬州与镇江的“早茶德比”将早茶正宗性争议,转化为“蟹黄汤包VS锅盖面”的趣味对抗,通过“梗”的转译,使饮食文化资本成为社交货币与经济价值。扬州文旅的《早茶与足球》短视频,将三丁包制作与球员传球并置,配文“包子要捏褶,传球要走脚”开启了符号联想。这种转译消解争议对立性,在幽默中化为“各美其美”的欣赏。赛后球迷的联谊,将赛场对抗延伸为饮食文化交流融合,实现社会关系的重建与强化。

斯图亚特・霍尔指出,主流文化通过对亚文化符号的“主导性解码”,赋予其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内涵。“苏超”中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吸收是通过语境转换实现的。常州文旅将球迷调侃的“常州→吊州→巾州→丨州”文字梗,转化为“笔画保卫战”主题旅游路线,关联景点与文字符号,单月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。这种转化尊重原创性,通过场景重构赋予积极社会价值。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海报将常州队“十三妹”昵称升华为体育精神符号,体现草根智慧与官方引导下,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包容性吸收智慧。

传播革命与参与式狂欢:“梗”文化的破圈机制

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为“苏超”中“梗”的跨圈流动提供了技术支撑。亨利・詹金斯认为,专业生产与用户创作边界模糊,这一特征在“梗”文化传播中尤为明显。短视频的碎片化叙事更是重塑了文化生产的节奏和逻辑,促使“梗”以“核心符号+简短情节”的结构提升传播效率。如“海鲜兄弟连”(南通VS连云港)经官方提出、专业创作者诠释过后,引发了两万多条用户二次创作。美食博主@海鲜厨房的相关视频播放量高达1200万次,远超原版的300万次,形成了“官方-用户”协同的文化生产链。

算法机制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进行模型匹配,助力“梗”突破圈层,同时直观地呈现算法对细分群体的精准激活。

正如文化是集体体验的动态呈现。“苏超”的“梗”传播也是地域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共享。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构建“官方造梗引关注—自媒体用梗扩大传播—网民评论热梗频现”的链条;新华日报社13家分社“踢飞你鸭”海报与抖音、虎扑用户创作呼应;“南京发布”相关推文阅读超60万,打破传统媒体单向模式,让主流文化获亚文化活力。

线上“造梗”的情感共鸣驱动线下参与,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门票秒空,多地文旅套餐受捧,形成“线上互动-线下体验-二次传播”闭环。相关全网信息量64.95万条,非媒体信息占97.54%,“民间为主、官方引导”的结构兼顾亚文化活力与主流价值渗透。

地域认同的仪式化建构是“梗”文化传播的深层效应。安东尼・吉登斯认为,当代认同是“通过参与公共仪式不断协商与重构的过程”。“苏超”中地域认同的仪式化建构正是如此:“一城一队+一城一主场”模式将13座城市主场变为文化展演空间。连云港主场成“海鲜美食节”,扬州中场秀非遗,球迷灯牌互动将赛场化为文化庆典……这些仪式化行为强化了“苏大强”地域认同,将“散装江苏”的区划差异升华为“相爱相杀”的文化认同,徐州与宿迁、苏州与无锡的对抗实则强化了“江苏人”整体认知,这种认同在差异互动中构建。

从对抗到共生:“梗”文化重塑的文化生态

“苏超”的“梗”文化实践,突破了传统亚文化研究的“抵抗-收编”二元论,形成“双向收编”的共生逻辑——主流文化接纳吸收亚文化,亚文化更新性回应主流价值,为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关系提供了新视角。

约翰・费斯克强调,大众文化存在“金融经济”和“文化经济”两种状态。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接纳性吸收,通过文化经济反哺金融经济,并且官方将亚文化要素纳入传播体系。江苏省文旅厅视频将景点与球队关联,用亚文化的表达实现5000万次播放;南京“足球+秦淮夜游”联票拉动订单增长180%,常州门票套餐带动萝卜干销量翻倍。这些案例体现了主流文化吸收亚文化符号,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双重转化。“意义先行”模式保留了“梗”的幽默,以语境转换升华意义,如“笔画保卫战”从自嘲梗变为文旅IP,兼顾亚文化活力与城市品牌建设。

迪克・赫伯迪格在《亚文化:风格的意义》中提出,传统亚文化以“符号抵抗”确立身份,而当代亚文化具有“流动性”“协商性”特征。“苏超”的“符号协商”特征,使得亚文化主动融入主流价值。“江苏足球少年说”借地方梗传递“体育强国”理念;“海鲜兄弟连”将饮食梗升华为生态理念;“GDP进球比”调侃导向发展共识;“笔画保卫战”自嘲阐释成功多元内涵……这打破了“亚文化必然反叛”的印象,体现了亚文化与主流价值的柔性对话。

“苏超”现象的双向收编重构了文化权力结构,建立由“梗”文化支撑的“体育公共领域”。主流文化在传统主、亚文化关系中有着绝对主导地位,“苏超”则形成动态平衡:官方以“框架设定”引导方向,民间以“创意表达”参与创作。江苏省政府推行的“政府主导+赛区协同+联赛运营”模式,既确保赛事规范有序,又为各城市文化表达保留充足空间。在“苏超”的“梗”文化生态里,官方不对民间创作设限,民众能够自由生产文化符号,这种“有边界的自由”使主亚文化得以共生,让官方话语与民间表达通过“梗”的流动实现了平等对话。

“苏超”现象中“梗”文化的传播给数字时代主、亚文化互动带来了新的启示。

在文化生产方面,“日常符号竞技化”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“梗”符号,以此来激活其生命力,但前提是需要立足本土创新;在传播机制上,破圈的关键在于短视频与算法机制的协同,也需建立“算法+人工”的平衡机制;在文化治理层面,“官方玩梗”是实现良性对话的最佳体现,但也需提防低俗化、歧视性表达以及资本过度的收编。

“苏超”现象表明,健康的文化生态关键在于多元表达的创造性转化。主、亚文化借“梗”互哺,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:只有坚守核心价值,包容文化创新,才能构建多元共生新生态。数字时代文化建设需尊重创造多样性,理解“梗”背后情感需求,让文化扎根生活,在差异中凝聚共识,在互动中实现共生。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