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论丨如何变“苏超”流量为就业增量

“苏超”启动以来,不仅点燃了民众的足球热情,更激起了江苏省就业市场的层层涟漪,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。如何将这股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的就业增量,成为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。

“苏超”的火爆串联起体育运营、生产制造、文旅服务等领域就业链条,以多元场景为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新选择。

从新增岗位看,全链条催生出很多就业新岗位,赛事相关岗位大多面向社会公开招募,为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群体提供了全新的就业机会。

从关联产业看,二三产业实现联动发力,从球衣、足球等体育用品制造,到酒店、餐饮等文旅服务,相关产业因“苏超”火爆迎来订单增长,进而扩大用工规模,形成“赛事带产业、产业促就业”的良性循环。

从就业形式看,新业态拓宽了劳动力的就业新赛道,从赛场边的临时促销员到社区里的足球培训教练,灵活就业岗位呈现多点化、本土化特点,让更多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实现收入增长。

不过,“苏超”出圈也给地区就业工作带来新挑战。

随着“苏超”带动体育产业向专业化、数字化升级,对复合型、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。但是,相关人才储备不足,制约体育产业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。

此外,“苏超”是阶段性赛事,其带动的大量岗位具有季节性、临时性特征,部分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较弱,收入难以得到可靠保障。

同时,由于江苏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、体育产业基础存在差异,“苏超”的就业带动效应呈现核心城市强、偏远城市弱的特点。区域间人才流动加剧,容易拉大就业市场的发展差距。

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就业增量,可以从产业联动、人才培养、政策保障等方面发力。推动“苏超”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“足球+制造”“足球+文旅”“足球+数字”等长效产业链,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,走出“赛毕人闲”的就业困境。强化人才培养,构建以本土培养为主、外部引进为辅的人才体系,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。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,解决岗位稳定性差、区域不平衡等问题,让劳动者就业有保障、增收有渠道。

“苏超”的就业效应不仅是短期的岗位增长,更是就业质量的提升。持续深化产业联动、强化人才培养、完善政策保障,才能将“苏超”的流量密码转化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发展密码,让更多劳动者在体育产业发展中释放人生价值,实现就业稳、收入增、生活美。


发表评论